贞观十七年通昭配资,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修建凌烟阁,并将二十四位开国重臣的画像悬挂其中,以表彰他们对唐朝建立所立下的丰功伟绩。其中多数人都因参与了决定唐朝命运的“玄武门之变”而得以入选。但令人颇感意外的是,早在公元622年便因病去世的殷峤,依然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,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在唐初历史中的重要地位。
一
殷峤(?—622年),字开山,雍州鄠县(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)人,祖籍陈郡长平(今河南省西华县),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。他的父亲殷僧首曾任隋朝秘书丞。殷峤自幼聪慧好学,尤其擅长文学与书法,在青年时期便以学识与品行而闻名。在隋朝任职期间,他曾担任县令等官职,政绩颇佳,赢得了百姓的口碑。
进入隋末动荡之际,隋炀帝穷兵黩武,徭役繁重,引发各地民变。大业十三年(617年),李渊在晋阳举兵反隋,殷峤被任命为大将军府掾,开始正式追随李氏家族。在起兵初期,殷峤便以智谋与勇略深得李渊信任。其后,他屡立战功,被授予光禄大夫之职,还随李建成攻克西河(今山西汾阳)。而李世民出任渭北道元帅时,也将殷峤延揽为长史,使其逐渐成为幕府中的核心人物。
展开剩余68%在李世民的麾下通昭配资,殷峤展现出出色的治军与组织能力。当时关中盗贼蜂起,流民四散。殷峤受命安抚流亡百姓,他凭借敏锐的政治眼光与高超的劝谕之术,使不少流民转而归附唐军,增强了起兵初期的实力,为唐朝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基础。
二
同年八月,李渊任命刘弘基为渭北道大使,殷峤担任副手。他们于十一月率军攻克隋都长安,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。因表现卓越,殷峤被封为陈郡公,随后升任吏部侍郎。
武德元年(618年),李渊称帝,建立唐朝,史称唐高祖。殷峤随即被任命为元帅府司马,追随李世民讨伐薛举。高墌(今陕西长武北)一战,李世民因病暂时无法亲自督战,军务交由刘文静和殷峤主持。然而二人轻敌,将军营布置于城西南,缺乏严密防御。薛举抓住机会,率精锐骑兵突袭,导致唐军惨败,死伤过半。虽然这场失利不能全归咎于殷峤,但也反映出他在临阵决断上的不足,与李世民的统帅能力仍有差距。
败退之后,殷峤与刘文静同遭免职,沦为庶民。但唐军很快卷土重来。随着薛举病逝,李世民亲自挂帅,攻势迅猛,迫使薛仁杲投降。这场胜利不仅为唐王朝稳固关中奠定了根基,也使殷峤得以官复原职,继续留在核心幕府中效力。
三
武德二年(619年),殷峤兼任陕东道大行台吏部尚书,随李世民征伐王世充,因战功显著而进封为郧国公。虽然早年曾追随太子李建成,但唐朝建立后,他几乎全程辅佐李世民,可谓后者的心腹谋士。
武德五年(622年),殷峤随军讨伐刘黑闼,途中不幸染病去世。李世民闻讯后痛哭失声,亲临灵前哀悼,足见其在心中的分量。朝廷追赠其为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,谥号“节”。贞观十四年(640年),殷峤又因开国功勋被追加赠司空之职,并配享于唐高祖李渊的庙庭。
三年后,即贞观十七年(643年),李世民亲自敕令将殷峤列入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”,位列第十三名。虽然他在玄武门之变前已去世,但其在唐朝初创时期所立下的功勋,依旧获得太宗高度肯定。这不仅是对殷峤个人的追念与嘉奖,更是对其忠诚与才智的历史认可。
综上所述,殷峤虽英年早逝,却凭借在隋唐之际的出色贡献与对李世民的忠心通昭配资,最终跻身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